2021高考即将拉开帷幕,据悉今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
像往年高考一样,语文对课外阅读要求再次被提上热议。在高考前夕,我们探讨一下孩子分数不高的基础性问题。
孩子阅读能力,公认是学习能力的基础。而阅读不好的孩子不仅语文受影响,还会影响其他科目成绩。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。而一个不阅读的孩子,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。
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曾谈起提高成绩的秘诀:“孩子们仅学课文,不进行拓展阅读,语文成绩仅仅只是看得过去”。
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也曾说过:只看教材,别说高考语文,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。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!孩子不阅读,根本应付不了考试!阅读不好的孩子不仅语文拿不了高分,政治、历史,甚至需要读懂题意的数学、物理等理科成绩也会受到影响。
同一个班级中,普通孩子和学霸之间的差距,由应试答题技巧,更多的转向阅读能力的高低。
阅读能力的提高,并不是多读书就行了
很多家长认为,重视阅读,让孩子多读书,增加阅读量就行了,关注各种推荐书单,照方抓药似的推给孩子。但是阅读能力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读书能力,片面地多读书并不一定对孩子提高阅读能力有帮助。
现在我们对阅读的要求,并不简单的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获取,更注重激发相应的思维活动,比如信息的整合、反思和创意。
阅读与每个人都可以自然掌握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同,有效的阅读,要有清晰的目的和目标,相应的技巧和方法,如果只是漫无目的随意翻阅,即使看再多的书,花再多的时间,也未必有成效。
很多孩子的阅读,仅停留在了认读层面,属于简单获得词句语义的浅表性阅读。
有的孩子好像读书很快,其实持续阅读的时间很短,读一会很快就会把书放下。甚至也有孩子在家长的要求下,7、8岁就读了一些名著,但通过评估我们发现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突出的表现。
简单的让孩子多读书,并不一定能让孩子爱上读书,也不意味着孩子能够学会阅读。
兴趣是提升阅读力的第一大动力
有句话说得好,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。
有时东西再好,但如果你对它毫无兴趣,那即便你硬着头皮学也很难真的学进去。阅读也是一样的。
只要让孩子对他从事的阅读活动产生兴趣,他就能积极地、热情地完成这项活动,进而自发产生读书的欲望。
通常,孩子在阅读时只喜欢故事情节多的作品,比如小说。大多数孩子阅读的第一本书会是故事书,这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。
为什么孩子更容易喜欢上小说呢?
小说的可读性比较强,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激发阅读兴趣,再加上,通过故事而体会到的道理,会比你直接把道理灌输给孩子,要更容易让孩子记住并且理解。所以,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可以选择从小说等故事情节多的书开始。
比如,之前书果星球公众号分享过一个绘本故事,叫做《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》。作者是美国作家乔恩·谢斯卡。他很擅长改写古典童话。这个《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》就是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《三只小猪》。
只不过,与我们听惯了的"三只小猪"的故事不同的是,那只残暴的可怕的狼不见了,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只戴着眼镜、彬彬有礼的狼,他告诉我们,他是被冤枉的。
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原来,他是为了给奶奶制作生日蛋糕,去小猪家里借糖,可是由于患有感冒会打喷嚏,才引发了两只小猪被吃的血案,狼也因此被送进了监狱。
也就是说,故事是站在狼的角度,为我们重新讲述了三只小猪的故事,并直接打破刻板思维,引导我们去思考,狼真的是邪恶的吗?这就是一个锻炼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好机会。
还有,故事阅读也是很好的提升阅读理解的方法。举个例子。“两足运动”这个词,是不是觉得有点难理解。
但如果换一种说法,现在从你的面前正跑过一些女子。她们的双脚踏着地面,推动着她们的身体努力向前进。每一个人都肌肉紧绷,用尽全身的力气,风吹拂着她们的脸庞……
你注意到了没有?刚刚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事情?通过这系列描述,大脑中会使你感觉自己在真实环境中跑步的区域被激活了,让你感受到风正在吹拂着自己皮肤的大脑区域也被激活了。
换句话说,故事会在你的大脑里创造一个虚拟世界,让你得以体验故事里的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事情,思考他们的想法,体会他们的感情。而这也是为什么,讲故事其实比摆事实讲道理要更能说服人。
除此以外,好的文学作品,往往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、帮助解读人生基本问题,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个体。
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阅读能力对孩子重要性,以及兴趣对阅读能力引导的关键作用,那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如何帮助孩子来提升阅读能力,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?
作为家长、老师,如何有效引导孩子,
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?
帮助和引导,这一点其实还是蛮重要的。
有学者研究发现,5到12岁是孩子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如果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知道如何阅读,并且仍然热爱阅读的话,那么,他们的阅读习惯就会扎根,成为终身的行为。
但一旦错过这个阶段,孩子就会陷入阅读的“消退期”。而这也就意味着,以前积累的阅读兴趣将前功尽弃。
为什么会出现“消退期”呢?这就跟阅读引导方式有关了。
有些家长朋友虽然知道阅读很重要,也经常会给孩子买书,但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上,却常常选择放养式,不管也不问。
如果孩子读不懂,因为无人可以解答和讨论,就会产生挫败感。久而久之,当孩子遇到更轻松、更有诱惑性的其他娱乐项目时,他们自然就会转移兴趣点,对阅读这件事也就越来越不热衷了。
01 多与孩子聊他正在读的书
平时要多和孩子聊一聊他正在读的书,在他遇到困难时帮助他、引导他,并努力做一个好的听众,一个好的讨论对象,以及一个好榜样。
比如,当孩子在看莎士比亚的作品《哈姆雷特》时,如果他觉得很难理解,你可以给他先看看取材自《哈姆雷特》的迪士尼动画电影《狮子王》,然后引导他去联系和分析两个作品的不同之处。
这样孩子就会知道,尽管两者的故事情节差不多,但是,改变故事结构语言以及人物性格等等,故事的内涵就会变得大不同。
02 帮助孩子联系生活找相关性
某些孩子因为生活经验的欠缺,导致他对于世界的认识非常地有限。所以,很多时候,我们很好理解的问题,孩子可能就会百思不得其解。
那么,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或者家长来帮助他们做理解,帮助孩子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场景去找相关性。
比如《深夜小狗神秘事件》这本书,是从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视角来展开的。所谓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和自闭症有点像。所以,初次阅读此书的人总会觉得哪里怪怪的。
这个时候,我们会请孩子们想一想,在我们的周围,有没有觉得别人某些性格特质或者生活方式怪怪的时候,或者自己被他人觉得古怪的时候。
通过这种联想练习,孩子们自然就能明白,作者写这本书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明白,同理心的重要性。因为,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像主人公那样,或多或少拥有一些他人眼中的怪癖或者问题。
我们也可能会有那么一些时刻,觉得自己无法被理解,与周围格格不入,感觉自己被孤立。
03 做好孩子阅读的“听众”
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当孩子读完一本书,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、新的观点,可能会特别兴奋地想跟你分享。这个时候就需要你乖乖地做个好听众,听孩子讲述、评论,这会给孩子很大的成就感,让他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。
但注意,既然是做听众,那么就要专心听、不打扰、不批评,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给孩子。
打个比方,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座迷宫,虽然大家都是从一个口进去的,但每个读者都可以找到不一样的出路。因此,才会有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这样的说法。不同的读者,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,读出不同的含义。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。
所以,不管是听孩子发表观点,还是说你想和孩子讨论一下,千万不要急着否定他的看法。相反,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认识到一个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,不能非黑即白,自己不知道的就当做不存在,自己不理解的,也不等于不正确。
这样孩子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,还能慢慢懂得要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;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但不偏执;看事情不狭隘,更有包容性和移情力。
总之,阅读应该是一件让人感觉快乐的事。要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阅读者,兴趣是根本的出发点。只要他真的喜欢这本书,经过一定的引导和讨论,自然会产生某些想法。